前些天听到一位留学回国工作的女博士抱怨国内学校的教育。她的女儿原来在英国小学念书,很喜欢上学。四年级时回到国内就读。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变了,学习兴趣全无,上学成了女儿一件很苦恼的事。枯燥的讲述,没完没了的作业,老师没有笑容的面孔使孩子整日处在紧张之中。
女博士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写关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作文。她的女儿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大致这样写道:一百年前的一天,英国人开着军舰来到我们的香港。他们用大炮、洋枪打我们。我们没有洋枪、大炮,打不过他们。怎么办呢?只好把香港让给了他们。一百年后,我们有了枪、有了炮,比英国人的还厉害,他们打不过我们了,所以只好把香港又还给了我们。
这篇作文充满了儿童的稚气和想象,虽然显得幼稚却很可爱。遗憾的是孩子的老师在这篇作文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字。孩子非常难过,原来在英国时很喜爱写作文,现在却渐渐变得害怕写作文。家长只能安慰女儿,让她重写一篇。听过家长的讲述,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足十岁的孩子,对香港回归的历史须了解到什么程度呢?难道中央的文件和历史学家的结论连小孩子们也必须背诵、熟记才行。
其实,女博士女儿遇到的“不幸”并不罕见。我们的教育长期专注于“完美”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人的关注。一些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知识时不顾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允许儿童幼稚的存在。他们忘记了人的发展进程。思维不幼稚的儿童还是儿童吗?正是在儿童的幼稚的想象中充满了可贵的、原始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的思维品格。这些可贵的精神和品格还很柔弱、不稳定,需要教师倍加呵护。由于幼稚就轻易否定,打上叉叉给孩子的心灵造成莫大的打击。儿童的创造精神、主体意识在“摇篮”中就一次次被扼杀,实在可惜。
其实,儿童的幼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抹杀儿童天性的幼稚的教育。今天国家强调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这就必须改变以灌输知识为取向的教育观念,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尊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的稚嫩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我们应学会对儿童幼稚的宽容,学会从他们幼稚的想象和举动中发现值得珍视的品格。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独立思考。不再用呆板的知识去束缚儿童思维的发展,而是借助获取知识的活动,丰富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进取精神。这对儿童终身的发展,以及21世纪人才的竞争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发生在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常常是整个教育观念的问题。
(作者单位:教育部考试中心)